| 加入桌面 | 手机版 | 无图版
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
排名推广
排名推广
发布信息
发布信息
会员中心
会员中心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前锋 » 安徽 » 六安 » 正文

川企担起“使者”角色 在经济合作中增进中非友谊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8-07-26  浏览次数:41
核心提示:  本报记者任鸿  投资5亿美元,参与收购一处金属矿——这是近期四川省铁路产业投资集团公司(以下简称“四川铁投”)在厄立
川企担起“使者”角色 在经济合作中增进中非友谊

  本报记者任鸿

  投资5亿美元,参与收购一处金属矿——这是近期四川省铁路产业投资集团公司(以下简称“四川铁投”)在厄立特里亚拿下的“大单”。7月23日,第五届中非民间论坛分会场,该公司董事长孙云和嘉宾们分享了这个好消息。

  但在孙云看来,这些年与非洲的经济合作中,最大的收获不是赚钱,而是非洲人民的赞誉。“在非洲的公司员工走在街头,常常有当地人对他们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。”孙云告诉记者,这样的礼遇,源自四川企业帮助当地解决了一些民生难题,补齐了一些市场短板,其背后是经济合作对中非友谊的促进。

  经济“使者”

  投资带动当地产业发展

  承建非洲基础设施,四川铁投旗下的四川路桥是川企先锋——早在30多年前就曾参与当地公路修建。这30多年来,从基础设施到工业、现代农业等领域,四川铁投与非洲的合作加密,一些新的产业布局正在展开。

  “我们考察发现,非洲人民比较缺日用品,比如拖鞋、脸盆等塑料制品,这与当地轻工业欠发达有关。为此,我们正在推进一个工业园项目,计划重点邀请四川的轻工业企业入驻,为当地生产、供应丰富的日用品,拉长当地轻工业发展的短板。”孙云介绍说。

  投资带动当地产业发展,四川科虹集团等7家四川农业民企也担当着经济“使者”的角色。3年前,借助农业南南合作和四川“一省包一国”创新援助平台,这些企业建设了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。“我们带去的不仅是投资,还有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理念,提高了当地粮食产量。”四川科虹集团董事长罗恒介绍说,乌干达此前的耕作方式粗放、水平不高,粮食产量低下,每亩水稻收成只有150公斤,甚至更低。园区先后派了10余名专家到当地指导、培训农民耕种,如今,当地每亩稻谷的产量达到500-600公斤,提高近3倍。

  带动当地农业发展,科虹集团还有更高目标——总投资2.2亿美元,于2020年底全面建成农业技术孵化中心、农业产业合作中心、农产品加工物业贸易中心,以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方式,辐射100万亩农地发展现代农业,解决当地10万人就业,带动100万人增收。

  友谊“使者”

  川企投资带着浓浓情谊

  “2015年我首次踏上乌干达土地,就萌生了一个梦想——要让乌干达的老百姓每天吃上一个鸡蛋,让大米不再是当地奢侈品,让当地农民在园区就业成为主人。”论坛现场,罗恒真诚地交流着自己的想法。据他介绍,通过免费提供种子等,园区已帮助1000余万户贫困户发展农业,解决温饱问题。与此同时,园区还先后为当地捐赠了总价值近24.6万美元的物资,投资20万美元新建饮水设施,解决了1200余人的饮水问题。

  孙云也表示,四川铁投在非洲的投资带着浓浓的情谊。“一些项目不完全以市场化为目的,而是为了改善当地民生。比如,鉴于当地缺少水果、蔬菜,我们投资建设了1500亩的厄立特里亚-四川国际农业示范园,为当地民众提供蔬果保障。一些项目完工后,项目附属的生活、办公设施等也免费移交给当地政府、医院、学校使用,让这些设施改善附近居民生活水平。”孙云说。

  此外,从投资者到民间交流的使者,随着合作的深入,四川铁投在非洲的角色也更多样。“作为厄立特里亚中国商会会长单位,我们组织开展了一些重大民间合作交流,扩大中非民间合作交流渠道,比如与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合作开办了‘厄立特里亚卓越工程师班’,为当地培养人才。”

 
 
[ 前锋搜索 ]  [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
 
推荐图文
推荐前锋
点击排行
 
 
购物车(0)    站内信(0)     新对话(0)